Friday, March 22, 2013

少林禪

佛教宗派
漢傳佛教主要有八宗

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

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

三是天台宗

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

五是禪宗

六是淨土宗

七是律宗

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

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, , , 賢, 禪, 淨, 律, 密, 八大宗派

五家七宗
中國佛教的禪宗在慧能以后分為五家七宗

慧能門下首先分為湖南南岳懷讓(677–744) 和江西青原,行思两系

懷讓一系后又分化出沩仰和臨濟两家; 行思一系分化出曹洞, 雲門和法眼三家, 合稱五家
宋代臨濟一家又分化出楊岐和黄龍两派合稱五家七宗
菩薩
菩薩, 梵文(Bodhisatta) 音譯菩提薩埵”, 意譯為大士, 開士, 大道心眾生, 覺有情, 法王子等. 習慣上多沿用譯音的略稱 --- 菩薩.菩薩是指以上求佛道,以“悲”下化眾生,實踐四攝六度妙行, 不同程度的完成了自覺(以佛法覺悟自心), 覺他(用佛法覺悟他人) 的大乘聖賢. 以 “不為自己求安樂, 但願眾生得離苦” 的救世悲懷為其表征. 其果位次于佛而高于羅漢, 自下至上分成五拾一位次. 觀音, 文殊,菩賢等都是列位“等覺”(謂其智慧功德,等似妙覺佛陀), 為菩薩之首.

達摩面壁贊

少林素壁, 不以為碍.

彌天同輩, 不以為泰.

稽旨六師, 昔晦今明.

不去不來, 何損何增.

俯仰屈伸, 三拾一年.

我雖日化, 其誰能遷.

佛法難聞经易聞, 人生難得经易得,

此身不向今身度, 更向何身度此身?

阿弥陀佛

又名無量壽佛,無量光佛.據说釋迦牟尼在王舍城说法時講到,古印度有位國王叫法藏,棄國出家,他許下心願,表示在他成佛后,在他管轄的佛國淨土中沒有地獄,餓鬼,畜生,一切眾生都可轉生到此處,過不愁吃穿,沒有任何苦惱,安閑自在地生活,后來法藏果然成佛,號阿弥陀佛,其佛國在西方非常遙遠的地方,叫“極樂世界”或“安樂世界”.當初阿弥陀佛曾起誓只要有人喊我的名字,他就可以消滅災難”. 故人們見面也相呼一聲 “阿弥陀佛”, 就是互相祝願消滅災難, 長壽極樂.

頭陀行(苦行僧)
頭陀行指苦行.頭陀行是佛陀最早為弟子們制訂的生活規範.在僧團成立之初,五比丘向佛陀提出,我們應該穿何衣?吃何食?住何處?佛陀當時的回答是:糞掃衣,常乞食,樹下坐.盡管佛陀后來又開許了三衣,百一,長衣,僧食,受請食,聚落住,僧伽藍住等種種方便,但僧尼受具戒時, 總要受四依法(四衣是頭陀行), 以顯示頭陀行的重要.< 增一阿含>:其有毁贊拾二頭陀,一一行者,則為毁贊于我,我常贊此法,由此住世故,我法久住于世.<雜阿含经>記載:如來移身分座給伽葉,又手受僧伽黎易伽葉所着大衣,于大眾中稱贊頭陀大行,说明了佛陀對頭陀行的重視和提倡.

四重恩

佛陀有言 “上報四重恩, 下濟三途苦” 所謂 “四重恩” 就是“報父母恩,報眾生恩,報國土恩,報三宝恩”.

一個人來到世間,首先是父母的生養哺育,才能長大成人.因此,要“報父母恩”.有了這種意念,就會有和睦的家庭,孝順的子女. 作為一個社會的人,我們的衣食住行,無不來自眾生之恩,我們每天的工作,勞動,都是對眾生的報答.有了眾生恩的思想, 才會有人與人平等的觀念, 才會互相照顧,共建文明社會. “報國土恩”,就是要愛國,報答生養我們的國家.

對佛教來,,,僧三宝使人們取得智慧,證得菩提,獲得解, 因此, 三宝之恩不可不報.

佛教的五福
第一福是 “長壽”, 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
第二福是 “富貴”, 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
第三福是 “康寧”, 是身体健康而且心靈安寧
第四福是 “好德”, 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
第五福是 “善終”, 是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. 臨命終時, 沒有遭到橫禍,身体沒有病痛,心裡沒有掛碍和煩惱,安祥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.

六度
“度” 的梵語是 “波羅審多 Pqramltq”, 字義是 “到彼岸”, 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的意思. 六度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.
第一是布施, 有三種:  
凡以物質利益施與大眾的叫做“財施”,包括身外的財物和自身的頭目手足和生命;
凡保護大眾的安全使他們沒有怖畏的叫做 “無畏施”;  
凡以真理告知大眾的叫做 “法施”.
第二是持戒, 戒也有三種:
即防止一切惡行, 修集一切善行和饒益有情. 菩薩最根本的戒是饒益有情戒, 就是一切為了利益大眾, 其餘所有戒條都要服從這一條.
第三是忍辱, 即為利益有情故, 忍受毁罵打擊以及肌寒等苦, 所謂難行能行, 難忍能忍”, 終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願.
第四是精進, 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, 自覺覺他的事業. 
第五是禪定.
第六是般若(智慧), 為自覺覺他而修禪定和智慧.